第128章 后续(3/4)

于是,居民们只能坐在城外,哀哀的看着自己被毁的家。哭声四起。

"咱们的家真的没了吗?"一开始的小女孩眼中含着泪。

男人和女人拍了拍她的背,抚慰她,又将几个孩子团团抱在了一起:    “没事,咱们人都还在,已经很好了。"

言语中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哭声也渐渐地停了下来,大家都想到了这一点。

房子没了不算什么,最紧要的是家人都还在,那就有东山再起的希望。所有人都在心中默念:感谢仙画。

钦差在听着手下人汇报伤亡的情况,大概死了二十多个,不小心掉到地缝里,或者是被忽然震起来的木头和火给砸到了身上。

这情况,已经比预想中好很多了。想必其他地区也是如此。

原本的83万和现在的几十个……他看向天幕,眼中充满感激。若是没有仙画提醒,今天在场的人估计十不存一!

不过,虽然百姓们的性命保了下来,但是在黄土高坡的黄河中上游,因为地震导致山体崩塌堵住了黄河的河道,让黄河决堤一事却是人力很难阻挡的。

黄河依然决堤了。

好在这次早有准备,河道疏通更快,而且周边的百姓们也早早的得到了通知,所以损失并没有那么的惨重,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理之后,洪灾得到了控制。

又过了一些时日,潘季驯来到了黄河。他升官了。

因为仙画单独提到了他治理黄河的功绩,嘉靖帝升他为工部尚书,而且无人反对。之前在朝中关于治河的方案还会有所讨论,这次也都熄火了。

这让潘季驯觉得松了一口气但是又压力巨大。

万一这河要是治不好,自己一世英名可能就要毁于一旦了。

他把仙画上总结的治黄

方案都记录了下来,但最后拿出来的方案还是只有“束水攻沙”——在黄土高坡上种树种草什么的,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只会加重当地农人的负担而已。

民夫们正在修着堤坝,潘季驯惯例的去检查泥沙质量。

"尚书大人您放心,”旁边的民夫头目恭敬的道,    "大家伙儿都知道您是真正治河的大家,用的料都是最好的料。这黄河要是真治好了,我们这些沿途的百姓会一辈子记得您的恩情。"

潘季驯一愣,露出一抹笑容:    “也离不开诸位的努力。”

看着正在忙碌的民夫们——他们也都是附近受灾的居民,朝廷的征召能让他们每天都吃上一顿饱饭。有潘季驯坐镇,后勤不敢克扣他们。

看着看着,潘季驯下定了决心。

既然现在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他不试一试呢?先秦的时候,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也不是这样试一试,试过来的吗?

潘季驯对一直跟着自己的助手道:    “把河道图拿过来,我们来选个地方,看看哪里更适合做水库。"

助手惊喜极了:    "大人,您下定决心了?"

潘季驯颔首,笑容轻松:    "此乃于民有利之事,不能再耽搁了。"总有一天,眼前的黄河,能褪去暴戾,蜕变为温柔宽广的母亲河。

同样是明朝,只不过还是洪武年间。

年轻的郑和,不,现在还叫马和正站在即将出发的船队使团人员中,前来送行的是燕王朱棣。

大明第一次派往外海的使团即将从这里出发,他们会乘坐长江上的江船前往太仓刘家港,再从那里换上新建好的海船,扬帆南下。

这一次的任务是摸清楚东南亚诸国的形势和情况,包括上面的土著居民以及王国,还有他们的生活和各种资源等等。如果这些国家愿意归附于大明,那就更好不过了。

不愿意的话,就见机行事,朱元璋赋予了使团一定的自主权。

在他的计划里,这只是第一批出海的舰队,后续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们赶紧找到美洲然后把什么玉米、土豆等东西带回来。

这次的船队当然不是由郑和率领,他不过是担任副手。

“尔等此次前去,一定要扬我大明国威……”宣完旨之

后,朱棣又温言交代了几句。使团众人不敢懈怠,恭敬的听着。

谁都知道,这位燕王应该就是板上钉钉的大明下一任皇帝了。使团成员登上船。

"扬帆!"随着一声大喊和号声,桅杆全部升了起来,船队开启了自己的航行,逐渐离金陵远去。

年轻的郑和看着越来越小的金陵城,心中壮志满怀。这辈子,他一定要立下比仙画中所说的更大的事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