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九十三章 闺怨(2/4)

彭玉琪淡淡地说:“他是从小读书的人,打从六岁上,至今已换了四位西席了,虽然每一位都说他有天份,但每一位都待不长。金家在军中的名额已经定好要给他堂兄袭了,人人都说他将来要科举入仕的,用不上这个。可他如今也只是童生而已。他说他今年必定能考中秀才,但他自三年前在院试遇挫,便再也没有下过场。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定能过这一关。反正除了读书科举,他干别的都不行,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路可选。”

唐蕙在旁听得刺耳,忍不住替金善辩驳:“他三年前才多大年纪?才读过几年书?能考中童生,已经是少见的神童了!这几年他不下场,是为了打好根基,厚积薄发,将来必定有一飞冲天的一日!更何况,科举不顺,不代表他才学不足。他的诗名满长安城都传遍了,若没有真本事,旁人能夸他么?!”

彭玉琪瞥了她一眼:“满长安城都传遍了?唐大小姐真个在长安城里处处都能听到他的诗名?我还真不知道,大楚的长安城,什么时候如大唐时的长安城一般,有那么多人喜爱诗词歌赋了?大家不讨论楚胡战事,不讨论谁家的儿孙又立了功劳,谁家的作坊出了好玻璃器,倒讨论起哪家小郎君做的诗好?不过是身边的人怎么说,你就怎么信罢了。满长安城里那么多读书人,那么多擅诗词的,他金善又比人强在了哪里?竟能压倒众人,独得令名?!”

彭玉琪面露冷笑,心想你根本不知道金家为了金善的才名,收买了多少人在城中吹风呢,说出来只会显得你愚蠢。她原是个厚道人,就不做这种戳人心窝子的事了。

彭玉琪不戳人心窝子,唐蕙自然不知真相,只觉得前者说话可恶,忍不住恨恨地瞪着她。

海棠瞟了她几眼,低头看着那几页诗,淡淡地说:“虽然金公子是少年才子,但他现在才多大年纪?十四五岁,还是十五六岁?三年前他不过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能考中童生,确实很不错了,没过院试关也是正常的。他当时年纪这么小,考官爱惜他人才,稍稍压着他些,也是一番好意,不希望他骄傲自满,盼着他能再用心多读几年书,厚积薄发。”

说到这里,她抬头看了唐蕙一眼。她故意用唐蕙用过的词,就是要让对方无法反驳:“古往今来,十二三岁的神童,也没几个人能考中秀才的,这真的不算什么。一次落榜,大不了过后再下几回场就是了。可我看金公子的诗,似乎对这件事十分在意呢。古人用闺怨来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金公子也是借闺怨来感叹自己举业不顺吗?他是不是太容易放弃了?况且,他这几年也没有再下场。若是因为三年前没过院试,就失了心气,不肯再考,那可不符合将门子弟坚韧不拔的风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