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终极屠满王朱棣!(1/2)

北京路漫漫。

明旗招展,人山人海。

三路大军一路跋山涉水,齐齐的朝着北京城赶去。

“世宗皇帝真乃奇人也。”

行至半路,天启帝朱由校望着朱厚熜发来的命令,不由得赞不绝口,对朱厚熜已经崇拜至极。

天启朝的事情,朱由校已经全权交给朱厚照去解决了。

朱厚照现在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朱寿,开开心心的帮天启帝平定辽东和民变呢,而朱由校本人也是来到了乾隆大舞台,赶上了最后一仗,成功分到了一小块功劳。

不过虽然功劳不大,但朱由校还是感叹于朱厚熜的强悍之处。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真乃天神下凡也!

朱由校虽然年轻,喜搞木匠活,但对于这种呼风唤雨的事情,朱由校又怎么可能不心动呢?

因此,原本内心还算十分平缓的木匠皇帝朱由校,身为帝国继承人的朱由校,如今就好像是一个毛头小子一样,毛躁、兴奋个不停。

而他的弟弟,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则是淡定多了,看起来似乎是见过大世面。

是的。

毕竟他朱由检是第一批进群的成员,他太了解朱厚熜了,就像是高孙子了解高爷爷一样……等等,好像本来就是高孙子和高爷爷之间的关系。

“此番宣宗皇帝愿意用整个世界来换一次传道的机会,真乃真英主也,不愧为我大明盛世的缔造者啊!”

朱由检也在一旁感叹不已,赞叹着朱瞻基的丰功伟绩,表示朱瞻基真是太伟大啦!

毕竟如果换成朱由检……好吧,换成朱由检也这么做,不过没想到的是朱厚熜会选择传道。

因此,朱由检现在很期待自己能够以最快速度抵达北京,同朱厚熜在北京完成会面,钻研修仙之道。

而朱标则是一脸笑意,并没有多说什么。

相比于修仙,朱标倒是坦诚、坦率了很多,并没有太关注于其他的事情,只是对着眼前诸多非自己后代的朱家皇帝们道:“孔家人该怎么处理?”

又到了标准的孔家人模式。

姓孔的这个家族,和如今的大明真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将他们纠缠在一起。

只不过这个纠缠对于孔家而言,是负面的纠缠。

毕竟每当孔家遭遇大明,那么势必会触发一个叫‘抄家灭族’的buff,从而给大明提供相当于2-5年不等的税收。

而不过有些孔家,则是不好那么明目张胆的搞。

比如眼前当带路党的孔家。

利用孔家的影响力,周边地区基本上是兵不血刃,传檄而定。

而对于这种情况,大明朝也有一个独特的处理方式。

那就是封王!

没错,直接给衍圣公升级为王爵!

什么王?

当然是缅甸王了。

去东南亚教化一番就可以了。

身为圣人的后裔,就不要把钱粮什么都带走,相信孔家人应该能够自己感化东南亚的猴子们,让他们从猴子变成人类的。

而东线的明军,显然也是这么干的。

当代衍圣公还不知道什么情况,他欢天喜地、喜气洋洋,还以为自己得了个什么高级的王爵,在新朝之中将孔家的地位又推高一层楼了呢,完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前往东南亚当猴子王了。

太微界,也就是康熙朝的衍圣公现在正在东南亚雨林里教导当地土著怎么说话呢,满腹牢骚。

而这里,也就是天市界。

这里的缅甸可是有点不太一样。

乾隆朝的缅甸,可以说是东南亚小猛虎,猛地一批。

乾隆老狗的十全武功里,就有两征缅甸。

而这个十全武功的两征缅甸有点尴尬。

乾隆三十年,缅甸入侵云南,云贵总督刘藻兵败却谎报大捷,后自杀。新任云贵总督杨应琚收复了边境失地后贪功冒进遭到挫败,却谎报大捷,乾隆调查后令杨应琚自尽。

乾隆三十二年,清军正式派兵三万,进攻缅甸,结果贪功冒进,被僵持在了原地,死伤惨重。

不过就在此时,缅甸东部新征服的暹罗暴发起义,缅军为避免两线作战首先提出议和,此时傅恒率出关的3万多清军因中瘴气仅剩1万3千人,故未等议和开议,清军即班师回国。

直到现在(乾隆三十六年),缅甸和大清还是名义上的战争状态,未曾真正议和呢。

要想真正平定,需要等到乾隆老狗的八十岁生日时,缅甸国王因担心清朝与暹罗夹击,才主动派使者祝寿进贡,要求恢复通商和册封。这才正式成为清朝属国而完结。

这下大家都知道了。

我大清国可不是只能被洋人欺负。

缅甸也是能来打大清几个大嘴巴子的,以后可别误会只有洋人能欺负大清了。

因此,乾隆朝的衍圣公被封为了缅甸王……怎么说呢。

他是死定了的。

对此,朱家的皇帝们只能希望衍圣公是个天降猛男,带着几百个孔家家丁到了缅甸之后,立马拳打缅甸、脚踢暹罗,揍一顿越南的猴子,成为东南亚霸主了。

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小到可怜,甚至还不如朱厚熜早上起床喝水被水呛死。

不过无论如何,在孔家的配合之下。

东西中三条路线里,兵员最少的东线,竟然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一个。

不出半个月,便能抵达北京。

而中线进度很快,海兰察这个家伙还在带着索伦营誓死不降,朱瞻基已经决定夷灭海兰察三族了。

至于索伦营的索伦兵,能招降就招降。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西路线。

西路线的永乐帝朱棣现在沉迷于抓俘虏,无法自拔。

西线,山区之中。

明旗迎风飘扬,汉祚永不熄灭!

在这片川鄂交接的巫山之畔,败亡的清军将领们躲藏在这里,暗戳戳的抵抗着明军的进攻,成为带清的最后扛旗人。

这里的地势极为凶险,山高水急,形势极为险要,可谓是易守难攻,同时也因山峦叠嶂,人烟也属实罕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