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秦时的日常生活 第九章汉中(2/2)

    “这么少?”

    听到老农的话,哪怕是墨君都不由得惊了一下。

    十个大钱才多少?

    就算墨君当初刚穿越过来,在秦军里面服徭役的时候,一天的工钱都有六个大钱了。

    “谁说不是呢!后来有人看到官府收购的价钱这么低,干脆就不弄山货了。结果后来官府干脆发布了强制命令,每年每户必须售卖足够的山货,否则就要把人抓进牢里关起来。”

    “我们村里之前有一户人家不愿意听从,官府的人就把他抓进牢里关了三天。结果三天后出来,整个人都没人形了,没过多久就死在了家里。”

    似乎也是冤屈憋在肚子里太久,所以今天墨君问起,老农也是大吐了一番苦水。

    墨君安静的听完,目光微微闪烁。

    他这次前来汉中,第一个目的是为了盖房子,

    而第二个目的就是为了视察。

    毕竟汉中作为自己的封地,于情于理,墨君都应该对这地方了解一番。

    另外。

    之前深夜与嬴政的一番对话,也让墨君明白,凭他现在能力,还无法改变整个秦国,乃至整个天下。

    但如果只是打造出一个可以让自己享受的“桃源乡”,墨君自己感觉自己努努力应该还是可以办到的。

    所以这一趟来到汉中,墨君才会专门换了一身衣服,目的就是为了先实地考察一下汉中的风土人情。

    然后再做计划和打算。

    结果没想到。

    自己这才刚刚来到汉中没多久,就从已经从一个老农口中探出了这么多情报。

    “这些地方贵族还真是一个鸟样,一点都不带变的啊!”

    墨君心中也是有些无奈。

    本来来之前,墨君心里还抱着一丝侥幸,也许汉中距离咸阳比较近,可能和南郡会有一点不一样。

    然而现实却告诉他,如今秦国各个地方郡县,真的就是一个鸟样。

    之前南郡是这样。

    现在的汉中郡同样也是一样。

    也难怪后期大一统之后,秦朝垮台的那么快,现在这些地方贵族,完全就是埋在秦国内部的一颗颗地雷啊!

    和墨君吐了一番苦水后,时间也差不多到了巳时,如今普通人家一般只吃两顿饭,巳时就是第一顿饭的时间。

    墨君看着老农从旁边掏出一个布袋,打开后,里面只有一个不足成人拳头大小,用夹杂着少量稻壳的米饭,与一些暗绿色的菜蔬搓成的饭团。

    其它什么都没有。

    “老人家,你第一顿就吃这么点吗?”

    墨君忍不住问道。

    他自然不会觉得这饭味道难吃,毕竟当下就算绝大多数贵族家里,饭菜的味道也都相当寡淡。

    主要是这个饭团的份量太少了,一个饭团全部加起来,恐怕也就二两左右。

    “是啊!”

    老农点点头,随后还下意识的护了一下,似乎生怕墨君抢他的饭一样。

    “我记得去年汉中的粮食收成还是很不错的,怎么就吃这么一点?”

    “唉~~”

    提到这里,老农又是一声叹息,道:“收成再高也没用,粮食都上交了。”

    墨君皱眉道:“上交了?就算是交了粮税,应该也还剩下不少粮食啊!”

    秦国的粮税确实很重,正常年景,平均一亩地要收三成粮食。而若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战况紧急,粮食短缺的时候,秦国的粮税甚至可能收到五成到六成。

    但近两年因为有墨君兜了一把底,帮助秦国搞了不少外快,所以这两年全国都是按照三成标准收的粮税。

    所以就算现在粮产不高,但普通人也不至于只有这么点收成。

    老农摇头道:“不光是粮税,还有地租呢!”

    “地租?”

    老农苦涩道:“老汉这几亩田,现在都是从主家那里租来的,每年除了三成粮税外,还要另外上交三成粮食,作为地租交给主家。”

    墨君眉头皱的更深,问道:“老人家自己家里难道没有田地?”

    “以前是有的,不过五年前,老汉家里这十几亩田都被人买去了。一亩田给了老汉家里一个大钱。”

    说到最后,老农脸上也是露出一丝悲凉之意。

    封建时代。

    土地堪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

    而现在竟然有人只用了一个大钱一亩田的价格,就从老农手里买走土地,可以想象对方究竟用了什么手段。

    墨君眯着眼,接着道:“像老人家这样卖掉田地的人多吗?”

    老农点点头道:“整个黑石县一大半人手里的田,都已经卖掉了。”

    墨君点了点头,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笑着安慰了一句:“没关系的,老人家。你们今年种的这些水稻,可是秦国的圣平君改良的“新稻种”,只要你们按照官府的指示,明年的收成翻上一番都不成问题。”

    “到时候就算你们上交完粮税和地租,也不用像现在这样挨饿了。”

    然而墨君话音刚落,却见老农脸上不仅没有丝毫欣喜,反而苦笑道:“老汉我只希望,这些今年官府强行发下来的稻种,在秋天的时候,收成不会比去年更差就好了。”

    “毕竟这世上哪有什么能把粮食产量翻一倍的“新稻种”啊!老汉我活了这么多年,听都没听说过。”

    “要是真有人能改良出这样的稻种,老汉我一定在家里给那个人专门立一块长生牌,日日夜夜香火不断······”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