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卷(3/4)

程诺则将剩下的那块见解给抛出去:“滞后的城市化,既无法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更难以对农业生产手段进行现代化改造。

最终,面临传统农业的单产极限和土地资源匮乏的贫苦农民,不得不向自然过度索取,走上滥垦滥伐的道路。

人地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引发更剧烈的自然灾害,本年度的直隶水灾就是因为植被被破坏,导致河道淤塞,最终酿成洪灾悲剧。”

此时的李大釗已经逐步学习红色理论,听了程诺的这些话后若有所思:“为了避免‘内卷’,所以我们要发展工业?”

程诺笑眯眯道:“李同学说得对,我们农业与农村在经济上和生态上的双重危机,不但不是工业发展的产物,相反,恰恰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滞后的必然结果。

寻求农业生产手段的工业化改造,是传统生产方式耗尽增长潜力后,中国人突破资源环境瓶颈,争取生存权益的必然选择!

所以下一步发展合成氨,提高粮食产量势在必行,工业发展必需!”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程诺并没有在这里展开。

从土质而言,全国土地大都缺乏氮素,以华中、华南、西南为甚。

长江上游,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南,有许多土地缺乏磷素和氮素两种。

我国畜牧业不发达,厩肥向来稀少,农民多用人畜粪。

尿素作为自然肥,其数量之多寡与户口之密疏成正比,近城市处,耕地少而粪多,乡村僻壤耕地多而粪少,不足农家使用。

而且人粪尿、厩肥、堆肥、河泥、杂草、草木灰、豆饼、棉饼等有机肥,虽富含有机质,然而养分稀薄。

同时还会因风雨日光等缘故又损失大半功效,要适应植物之所需,非大量施壅不为过。

想提高粮食产量,那就必须发展化学肥料。

中国人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将石灰、石膏和硫磺等用作肥料,创造了施用化学肥料的原始形态。

为了打破落后生产手段对农业增产的严重束缚,对中国这样人多地少、土地缺乏休耕机会、绿肥作物种植面积紧缺、牲畜蓄养所能提供的畜粪肥料杯水车薪的国家来说,成规模地施用化肥是有效提高农业产量最现实可行的办法。

可是,近代中国的化肥生产和使用却远远落在了世界潮流之后。

虽然早在1908年就有由空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实用工艺的出现,但等到我们能独立生产氮肥,还要等到抗战初期,坎坎坷坷发展到解放后建国,我们年化肥产量还不到世界总产量的1%,惨不忍睹。

如今有了能力,也以化学工业为当下研究的首要方向,程诺自然是不会将这个改变历史的机会给放弃。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们无论是想吃饱肚子,还是想发展工业,都必须把粮食问题给先解决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可不是在开玩笑。”

话音落毕,甭管学生们是否能彻底掌握其中的道理,但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拳拳爱国之心。

下课铃都响了半天,还都簇拥在程诺身边。

或许是临下课时娜一通演讲太过震撼,也或者是数学太过枯燥,围绕在程诺身边问问题的基本都是关于化学方面的知识,让其哭笑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