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基层教育(3/4)

其中,愚‘表现为缺乏知识;,贫‘表现在经济贵乏;,弱‘表现在身体羸弱多病;,私‘表现在缺乏公德意识和公共精神,不知你是怎么认为。」

程诺闻之当即勐吸一口冷气,要不要上来的问题就说得这么爆裂,让他该如何回答,仔细琢磨了一会儿,程诺缓缓道:

「在我看来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总的来看,未免有些偏激,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城市自身发展都说不上容易,单拎出来农村进行说教,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适。」

听到程诺的见解,陶行知若有所思,继续问道:「那么依程院长而言,若是眼下想振兴农村,该如何去做?」

….

程诺沉思片刻,微笑道:「儒家推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泰西基督教也有言博爱精神,所以我的想法是深入民间,与农民共同生活,向农民学习,从他们所知开始,用他们已有来改造。

不是装饰陈列,而是示范模型;不是零零碎碎,而是整个体系;不是枝枝节节,而是通盘筹划;不应迁就社会,而应改造社会;当然这些太过笼统,实际上在制定宏观方针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陶行知眼前一亮:「也就是说,程院长也支持在农村搞教育,用教育来支持乡村建设?」

程诺摇摇头说道:「是双方的教育,也是双方的学习,应了解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利益诉求,要以对于民众有切身利益的问题为中心,教育的口号谁都会喊,罔顾实际需要,净搞虚的,只会把我们和人力的距离越推越远。」

陶行知丝毫没有被这句话给打击到,兴趣更加浓厚:「我时常跟学生说,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这时的万籁鸣赶紧插了一句话:「对,程院长我可以证明,陶老师经常跟我们讲这个,并且陶老师还写了一幅对联,挂在自己办公室,内容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说罢,还指了指墙上,刚好那幅字画就挂在上面,恰好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想到这里,程诺也不禁好奇道:「不知陶先生是如何践行这一宗旨的?」

陶行知斗志昂扬道:「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

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

倘有好的乡村学校深知选种、调肥、预防害虫之种种科学农业,作个中心机关,农业推广就有了根据地,所以第一教育与农业携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