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尽头 085 兴奋的,纠结的 (万更,求月(3/5)

    他已经想好了,等以后宁孑毕业了,学校里要专门建一个纪念馆,像这种参与过试验的器械都得摆在里面供人参观。尤其是今天这台激光发生器,他打算亲自动笔来写刻在石碑上的介绍,毕竟他也是参与者之一。

    宁孑摇了摇头道:“不用了,算我捐给学校就好了,其实我没花钱,这是厂家赠送的。”

    “厂家赠送的?哪家啊?”陈永刚挠了挠脑门,不解的问道。

    宁孑答道:“国内的江城巨科,专门做这种激光设备的厂家。”

    陈永刚摸了摸脑门,更困惑了,问道:“不是,但厂家为什么会同意把设备送给你?还包邮?”

    宁孑答道:“因为我答应过他们,未来一年内能帮他们最少卖掉30台同类设备,而且还能在现有报价基础上加价10%-15%,甚至更多。”

    如果换了个人,以这种挤牙膏式的回答方式应付陈永刚,他大概率已经要发脾气了。

    不过这个时候他依然只能耐着性子继续问道:“那你又怎么能帮他们卖掉至少30台设备?还要保证他们能加价出售?”

    “因为我打算写篇论文,投递给《自然》。论文有百分之九十的几率能发表,这种论文在介绍试验过程的时候,本就需要将使用设备的品牌、型号备注在论文中。这样其他实验室如果想要重复我的试验,遇到困难的时候,自然要去采购同品牌同型号的产品。”

    陈永刚呆了呆,追问道:“但你又怎么保证别的实验室不能用其他激光发射设备重复试验?”

    宁孑理所当然的答道:“因为这个试验存在操作复杂、难度极大、对精度要求极高、危险等级高等等问题,所以很难复现。”

    陈永刚依稀感觉这个答案刚刚其实已经听过一遍,他明白这属于一不小心卡到BUG了,进入了逻辑死循环。

    于是校长大人再次沉默了,半晌后,换了个问法:“但人家厂家为什么会相信你?”

    宁孑答道:“对面的销售经理确认了我是宁孑之后就相信我了。他们的安装工程师还加了我微信好友。”

    这个理由陈永刚还是相信的。

    最近一段时间,宁孑的名字很火。

    学术上的成就被厂家认可到是有可能的。

    这就很尴尬了,本来是想以学校的名义卖个好的,结果这个厂子抢先抓住了机会。

    于是陈永刚只能无可奈何的问道:“那如果你承诺人家的销量没达到呢?”

    宁孑平静而自信的答道:“不可能达不到。”

    这次陈永刚忍住了继续问下去,因为他知道再问,今天的对话又得卡循环。他已经想到了宁孑可能的回答:“因为试验难度大,复现不了的话,就必须得采购同类型设备进行尝试。”

    “好吧,如果跟那边交流的不顺畅,或者他们对接下来的销售数据有疑虑,找你要钱的话你就跟我说,其实咱们体大也不缺那点设备采购的费用。”

    宁孑想了想,说道:“现在可能不缺,但以后如果体大要再开办基础物理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可能就缺了。能省一点,还是先省着吧。”

    这话,是真让陈永刚呆住了,好在很快脑子便转过了弯来,道:“那个,宁孑啊……以后你还打算做物理方面的研究?”

    宁孑点了点头,答道:“现在研究的数学问题已经开始跟许多物理问题相通了。其实NS方程本来也属于物理方程范畴。也许以后在物理层面也会出现一些成果,当然我不敢保证。但万一有了相关成果,按照燕北大学之前的神操作,帮助体大新开一个物理专业也不是不可能。”

    陈永刚下意识的咽了口口水。

    随后脑子飞快的转了起来,如果在开一个基础物理专业,又能多几个编制,以后的理科楼应该建在哪里,学校是不是应该现在就开始拟定招生计划……

    毕竟正如宁孑说的那样,以现在燕北大学的热切程度,的确不是不可能的。他们不能忍受顶级数学论文挂体大的牌子,难道就能忍受顶级物理论文挂体大牌子了?

    “这个……”

    “其实我也挺好奇的,燕北大学到底能帮咱们燕北体大开多少个专业。为了得到答案,我会更努力的。”宁孑很认真的向陈永刚表了个态。

    真的,陈永刚本打算跟宁孑谈谈,是不是还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数学层面上。

    毕竟宁孑现在已经成了体大即将崛起重点专业的招牌。

    但宁孑的话突然便让这位体校校长改变了想法。

    学生有那个精力朝着多方面发展其实也是挺好的。

    比如这次的试验结果就挺不错的。

    他转而思考的问题是,似乎应该想办法运作一下,能真的就在体大干到退休了。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即便再进一步其实也没什么意思了。无非就是换个地方,然后等到快退休的时候可能给个闲职。但如果能在体大深耕一番,也许未来就不太一样了。

    能成为一位成功将一所专业指向极强的高校,建设成一个顶级的研究名校,还是极有诱惑力的。

    体大甚至华夏历史上最传奇校长的称号,陈永刚突然就想争一下。

    真的,说不定这是能写进历史书的。

    ……

    美国,加州,旧金山南区,硅谷。

    没人能小看一位数学教授突然爆发出的潜力。

    虽然尼森·蒙巴顿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但奥博特·雷洛还是在短短的一天半时间内,熟悉了那些资料的内容——极致网络安全算法。

    很粗暴的取名模式。

    当然这么短的时间,他根本没法仔细去研究个算法中的数学理论,甚至能将算法的特征,主要功能的设计思路有个大概的认知,并将一些关键节点的数据给硬背下来,已经是他极为努力的结果了。

    好在他能达到这一步,已经让尼森·蒙巴顿非常满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