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各种避难所(2/3)

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考虑火力发电。

至于核电听一听就好,且不说核电厂怎么坚持几代人,这玩意塞到地下基地里,等到防辐射服老化再过些年,大家生出来的还是不是人类都不好讲。

地热发电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成本过高,具有商业性质的地下基地并不会考虑。

而要用到火电,通风是重中之重,除了供应燃烧,通风系统还需要排出废热。

发电又会关联到作物的选择。

成本最低的建造方案,是较低功率的发电机,种蘑菇。

蘑菇生长不需要光照,缺点是偶尔需要派人出去采集木材,可能增加基地暴露风险。

既然不需要维持作物生长的光照,发电机功率降低,通风负载也小,通风管口径小些,各方面都省下来。

但即便是低标准的繁衍用地下基地,施工门槛也相当不低,星碎砍出来的裂隙此时就有了用武之地。

星碎大招砍出来的裂隙有近三十公里长,最深处足有八百多米。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并未发现熔岩活动的迹象,底层积水温度连四十度都不到。

所以这条裂隙,实际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地下基地施工面。

虽然保持隐蔽还得往岩层内挖几百米,但不论如何,横向作业比用竖井作业的难度低太多了,沿着坡面修一条辅道,就能直接把装载车等工程车开进施工面,工程门槛一下就降低到能接受的地步。

除了繁衍型避难所,之前南黑洲弄出来的“普世型”避难所也在各地有所发展。

这种避难所都是用废弃矿洞改,过段时间如果运输逐渐中断,有可能把正在用的矿洞也征用。

矿洞的优势是内容积足够大,有的会有电力线路,部分矿洞井深也能达到隐蔽要求,整体工程量小,比较适合改成几千上万人居住的基地。

缺点也不少,结构大改出现塌方几乎是必然,只能因陋就简,通风、排污往往很难达到一堆人长期居住的要求。

但至少这类避难所的名额数量多一些,更能起到安抚大众情绪的作用。

其实大多数地区的文化与传媒环境,导致绝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灾后人类繁衍与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在他们眼里避难所能有个床位就够了。多数实力不足的企业造的“普世型”商业避难所为了满足这类需求,干脆也不管作物和污水外排什么的,直接对接末日食品供应商,往避难所里塞一堆保质期几十年的真空干燥食品,污水直接往矿坑深处排。

这类劣质避难所,即使凑巧不被怪兽攻陷,预计里面的人最终也会在疫病中死绝。

介绍完商业性质的,剩下的就是非商业性的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