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何谓天道(近20000字超级大章)(3/4)

“有人将取代大周的皇位?这个人是谁?什么时候?”

这些信息点袁天罡并没有一次性的说出来,所以这让显隆帝不是很满意。

要知道这些都是他十分关注的点,说了和没说完是两个概念。

袁天罡这个老神棍,当真是懂得张弛有度。

一开口就有要拿捏显隆帝的意思。

当然,显隆帝不可能任由其进行拿捏的。

如今他一定要问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只要他问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不怕会有意外出现。

“陛下莫急,贫道只知道这个人姓赵,也只是有可能。”

“姓赵?”

赵洵?

显隆帝听到这里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赵洵。

因为在大周,赵家论显赫唯有雍州赵家最盛,也就是赵洵他爹成国公赵渊这一家。

但是如今成国公已经被显隆帝除去爵位,赵渊和其后代子孙理论上讲跟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情况下说赵家有可能谋夺李家江山?

凭什么?

就凭赵洵?

显隆帝觉得很不服气,进而进行确认道:“天师真的看清楚了吗,真的听清楚了吗?会不会有假?”

对于显隆帝而言,确保国运昌隆,确保江山稳固是他的责任。

哪怕他追求个人修为境界的提升,也必须要保证国家不折损在他的手里。

这两者其实是并不矛盾的,实现了其中一点后,另一点也有很大的可能实现。

如今显然国运问题是显隆帝更需要关注的点。

如果他不能确保国运昌盛的话,很可能接下来他将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结果,那就是朝代更迭。

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可以永远统治下去。

这点显隆帝十分清楚。

历朝历代,基本上皆是如此。

要保证国运昌隆,前提就是拥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统治基础。

在这点上大周还是做的很不错的。

大周的统治根基是士绅而不是所谓的贵族。

所以哪怕是一些贵族起了叛乱之心,也很难获得足够的支持。

而读书人是最容易笼络的群体,只要给他们赏赐点小恩惠,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跑来冲你摇尾巴。

一直以来,显隆帝也是秉承了祖训这么做的。

他很清楚即便得罪任何人都不能得罪缙绅。

读书人是大周皇朝的统治基础。

读书人...

猛然之间显隆帝想到了一个可怕的想法。

如果说读书人是大周王朝统治的基础,那么能够撼动他们统治的不就恰恰是读书人吗?

如果读书人全部去选择支持新君的话,岂不是意味着大周王朝和皇室就被他们摒弃了?

一想到这里的时候显隆帝直是觉得一阵的后怕。

“不不不,这不可能...”

显隆帝一时间觉得有些头皮发麻。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话,那整个大周朝廷面临的压力确实是太大了。

身为大周帝国的掌舵人,他此刻确实压力山大。

读书人除了信奉当今朝廷,还有可能信奉谁?

显隆帝在内心提出了这个问题,随后很快他就得到了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书院。

一直以来书院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很显然书院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读书人有两条出路。

其中一条自然就是为朝廷做事为显隆帝做事。

科举考试的存在是这条道路畅通无阻的基础。

读书人从决定走这条道路开始,就要经过层层选拔,层层筛选。

从地方层级的考试开始,到国家一级的考试。

每个考试细节都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把每一级的考试都完成好,从中脱颖而出,他们才有可能走到最后一步--殿试。

殿试之后这些读书人就获得了入朝为官的资格。

虽然通常来说一开始他们做不到太高的官位,但是只要能够忍能够熬,通常来说一辈子下来做个四五品的官员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再想往上爬,想要爬到三品以上的高位就要看运气或者看家族背景了。

虽然大周皇朝在有意的削减世家的影响力,但是不得不说到目前为止世家并没有彻底消散。

显隆帝就知道雍州地界上有几个势力十分庞大的世家。

这些世家的势力甚至一度可以左右朝政。

当然显隆帝登基之后对这些世家进行了严酷的打压。

被打压之后的世家老实了很多,许多事情他们不敢再去做了,开始变得老老实实安安稳稳。

当然,显隆帝知道这一切都只是表象,都只是暂时的。

只要给了这些世家机会,他们仍然有可能东山再起,仍然有可能死灰复燃。

所以显隆帝一直以来不敢给他们这个机会。

显隆帝一直在严格控制世家的资源。

以防止出现世家干政的情况。

让更多的寒门子弟上位是有助于朝廷统治的。

因为寒门子弟没有那么多背景,没有那么多盘根错节的关系,比较好控制。

相较于世家有着巨大的靠山,寒门子弟唯一的靠山就是朝廷。

离开朝廷之后他们就什么都不是,脱下了那身官袍之后他们同样什么都不是。

所以如今整个朝廷上下大概有超过七八成的官员都是寒门出身。

显隆帝在严格控制朝廷中寒门官员的比例。

只有保证绝对的寒门子弟数量,才能够保证朝廷的话语权,才能够保证皇帝的权威性。

正如他之前所说的,寒门子弟都是一群狗。只要随便给他们丢下去几根骨头,他们就会争相抢食,就会兴奋的冲你摇尾巴。

而世家子弟不同。世家子弟见多识广,整日钟鸣鼎食。

可以说世家就是一个微缩版的皇家。

许多皇家享用的东西世家同样也可以享用,无外乎换一个名字罢了。

所以他们骨子里其实是对皇家对朝廷有不屑的情绪的。

这也是为何显隆帝不愿意用世家子弟的缘故。

人都是希望被吹捧的,显隆帝也不例外。

显隆帝一直幻象几百年后他能够在青史留名,能够成为所谓的千古一帝。

这当然不容易,但是显隆帝觉得这并非没有可能。

因为对显隆帝而言,他只要能够实现文治武功中的任意一件,就有资格有可能跟历史上的那些明君圣君去进行比较。

只要他敢于去比较,就有可能比过他们。

当然,一切还要看史官的态度,看史官去如何执笔。

史官的态度不同,显隆帝在青史上所留痕迹自然也会不同。

当然了,仅仅就目前而言,显隆帝的状态还是相当不错的。

那些不听话的史官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显隆帝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换掉。

凡是能够留下来的史官大部分都是听话的。

显隆帝很清楚保持这点的重要性。

因为唯有留下一些听话的史官,他们才会遵照朝廷的意愿,遵照显隆帝的意愿去做事。

如果无法做到这点的话,结果可谓是扑朔迷离。

当然了,即便史官全部按照显隆帝的意志行事,甚至是夸大其词的夸耀显隆帝的功绩,如果显隆帝本身没有什么值得拿到出手的政绩的话,仍然是很难成为所谓的千古一帝的。

所以显隆帝才会想着向西域扩张,才会想着平叛剑南道的叛乱,才会想着根除东海妖兽国的祸患。

这些目前来看结果都还算是不错,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些大事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赵洵。

有些或许不是跟赵洵直接相关的,但是至少是间接相关的。

更让显隆帝感到害怕的是,赵洵身上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书院弟子。

不错,赵洵不仅是书院弟子,而且是书院的入室弟子。

虽然只差了两个字,但其实含义是天壤之别。

浩然书院建于终南山,其弟子有入室弟子,外室弟子两种。

其中入室弟子有七十二人,外室弟子有三千人。

仅仅从数量上也可见一斑。

山长在挑选弟子的时候,会将资质平平的弟子放入外室弟子之中,而将那些天赋异禀有过人之长的放入内室弟子之中。

内室弟子这么多年来也就七十二人。

据说赵洵是山长所招收的最后一个内室弟子,也就是所谓的关门弟子。

赵洵的身上究竟有着一股怎样的特质,能够让堂堂山长都对其另眼相看?

显隆帝真的不知道也不清楚。

迷迷糊糊之间显隆帝对于赵洵这个人简直是十分痛恨了。

以往他还只觉得赵洵是一个目无君父的人,现在看来,他不仅仅是目无君父,甚至有可能会威胁到大周皇室的统治。

若是其取而代之创立新朝,免不了会对前朝宗室凶狠报复的吧?

毕竟他跟显隆帝之间的过节不可谓不深。

赵洵的怒意和愤怒是写在脸上的。

但是若不是山长出手,显隆帝真的应该直接毙了他。

可惜,可惜啊。

现在是没有机会了,赵洵如今整日躲在终南山里,显隆帝即便派出最强大的大内高手联手也很难有机会将赵洵直接杀死。

赵洵要想上位有哪些先决条件?

显隆帝能够想到的一点,就是他必须要获得天下读书人的支持。

当然不是哪些所谓的世家子弟,而是寒门。

寒门读书人如果能够选择支持赵洵的话,赵洵还是有能力掀翻大周皇族的统治的。

毕竟除了官学科考这一条路,读书人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经过私学却书院就读。

这个书院未必是终南山之中的浩然书院,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书院。

在显隆帝看来浩然书院确实是一个毒瘤,他的存在让天下百姓争相效仿,开始在全国各地修建书院。

一开始这些书院是并不被大周朝廷所认可的。大周朝廷认可的只有朝廷的官学,即太学国子监,以及地方的州学府学县学。这些是一个系统的,也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大周朝廷而源源不断的输送所谓的人才。

可是书院却不然。

去书院读书的大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他们从书院学成之后有可能会选择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入仕,当然也有可能放弃这个想法,从此做一个闲云野鹤般的读书人。

不怕人富有,就怕人有文化。

一群这些有文化的读书人在天下游历,时而聚集在一起探讨一番学术问题,这真的是很叫人觉得发狂。

显隆帝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天下推行了路引制度。

反是离开原籍所在地去往别处游历的人,必须要手持路引才行。

没有路引的人若是遭遇官府盘问提供不出有效的辅助证明证据的话,是很有可能会被直接丢入大狱中的。

这么做也是为了震慑那些为所欲为的读书人。

读书人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就会去胡思乱想。

若是他们本人胡思乱想倒也就罢了,偏偏他们会带动其他人一起来胡思乱想。

这可就真的是要了亲命了。

那些老百姓有什么见识啊?

即便他们心中真的对朝廷有所不满,最多也就是在背后嘟囔几句,骂上几句而已。

可是如果被那些坏心眼读书人一番鼓弄,情况恐怕就会不同了。

这些读书人会尽可能的描述朝廷的坏处,甚至会刻意的把这些缺点放大。

原本朝廷可能并没有他们描述的那么坏,但是被他们一番添油加醋的描述之后就变得人所不耻了。

显隆帝都能够想象出这些读书人的丑恶嘴脸。

所以他是严格禁制严格打击这种读书人在江湖上游荡的。

但是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虽然显隆帝对此的态度很坚决,但是有些时候仍然无法确保事情完全像是他预想中的那样发展。

因为读书人们可以借助在一些当地有名的望族世家之中,为他们充当门客。

如此以来就可以解决所谓的风险。

当然这样的危险也不小,那就是有可能这个望族突然出事突然倒台了。

如此以来这些个读书人就得再度开始颠沛流离的日子,他们必须要重新寻找到一个合适的靠山,必须要重新寻找到一个落脚之地。

毕竟他们并没有其他的本领,无外乎是多读了几年书。

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吃饭。如果没有依靠的话他们吃饭都会成问题。

所以对这些读书人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停的更换世家望族然后投入其门下。

对他们来说这些世家望族就是一些免费的长期饭票。

有了这些世家望族在,他们就不会挨饿。

很多时候显隆帝都在想,读书人真的是一群可恶的家伙。

为我所用的时候尚且倒也罢了,但是他们仍然会隔三差五的给你添乱。

若是其不能为我所用,那带来的所谓影响就真的是太大了。

读书人散落江湖之间,会让整个江湖乃至整个天下都感受到所谓文明火花的碰撞,但是也会开启民智。

这恰恰是显隆帝最惧怕的事情。

因为一旦民智开启,就意味着朝廷蒙昧的统治很难继续进行下去了。

愚民政策是大周一直以来奉行的政策。

只要保证百姓们都是不怎么聪明的样子,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可是一旦民智开启,百姓们都像读书人一样明白了,朝廷所面临的压力就会一瞬间陡然上升。

书院便是罪魁祸首。

显隆帝曾经一度生出禁制民间开办书院以遏制这种文化传播。但是这个念头最终被摒弃掉了。

因为这么做的代价太大了,很可能会激发出很多矛盾。

即便身为皇帝,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事情并不是他们能够想做就做的。

需要权衡,需要忖度,需要思考许多许多。

在经过一系列的妥协之后所做出的决定很可能就跟他们一开始想要的结果有很大的出入。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显隆帝已经在竭尽所能的希望能够做到自己的最好,但即便是如此他仍然不得不面对凄惨的结果。

目前来看,书院确实是影响天下读书人的一个大威胁。

自古以来官学和私学就是保持对立的,也是争取读书人的两个途径。

那些上不起官学的人,很多都会想要去私学碰碰运气。

若是运气好了,有机会成为一代大儒也不是没有可能。

以往官学和私学的矛盾虽然存在,但是并不算是太大。

但是现在看来,官学和私学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甚至是威胁到大周皇族的统治了。

这不由得让显隆帝觉得慌不择路。

很多情况下,保持决定的冷静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自己的利益受到别人严重威胁的时候。

此时此刻的显隆帝更像是一个孤独行走的老者。

没有人能够帮扶他,他必须要依靠自己,必须要支棱起来。

因为压在他身上的不光是他和他的子女,还有整个李氏宗族。

“读书人会支持浩然书院,会支持山长。但是他们会为了支持山长,而背叛朝廷吗?”

显隆帝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那是相当的不自信,但是他还是很想要听一听袁天罡的看法。

毕竟作为大周第一神棍,袁天罡的看法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天意。

虽然显隆帝很不愿意承认,但这恰恰就是事实。

“陛下,臣觉得或许读书人会为了书院背叛朝廷。”

轰隆。

听到这里的时候显隆帝只觉得脑子翁的一炸,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什么,读书人会为了山长背叛朝廷?

那么他们图的是什么呢?

一时间显隆帝觉得有些难以理解。

如果说他们为了书院背叛朝廷是为了拥护山长上位的话倒也罢了。可明显山长没有做皇帝的兴趣。

所以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拥护赵洵上位?

仅仅是为了拥护山长的一个弟子上位?

这也太扯了吧。

越想显隆帝越觉得扯,可是听袁天罡的意思,似乎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这么看的话,似乎山长也没有做错什么。一切应该都是顺应天时大势所为。

但是显隆帝肯定不会心甘于此。

大周统治这个国家已经几百年。显隆帝早已经习惯了大周统治世界的方式。

如果这个时候贸然改变这一切,显隆帝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尤其是一个毛头小子,尤其是赵洵这样的家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