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五湖四海义,东南波涛起(3/5)

这也代表着,朝中严党与清流的矛盾分歧,已然到了顶峰,必然有一场厮杀。

胡部堂这个人的性子,我也略有耳闻,他惦记着严嵩的恩情,不愿投身清流和这老贼作对,也不愿见苍生离乱,只能在暗处使劲。

到头来,多半也是他来补这个烂摊子。

既然如此,我不如先以倭寇的名义,将这群人尽数杀掉,再通知我叔父来接手。

等着几个隶属严党的大员死了,胡部堂哪怕不想动手,为防备朱天都,也只能先将整个浙地,乃至东南都纳入掌中,以此为根基整合力量。

经由此变,朝廷也该意识到,东南局势已然动荡,倾覆就在旦夕间,这‘改稻为桑’的国策,已没有实行的土壤了。”

听完徐行的谋划,沈一石不得不承认,这年轻人的举动看似鲁莽凶险,实则是快刀斩乱麻,凌厉果决。

他来这么一出先斩后奏、将军抽车,无异于裹挟着东南各方前进,加速分化,也不失为一道破解困局的良策。

再联想到,徐行方才吟诵那首词,沈一石不由得在心头暗赞一声。

文长的侄子,果真是文武全才,单纯做个抡拳头的武人,有些浪费了。

他忍不住开口,赞叹道:

“踏法此计,一旦做成,堪称万全,可保东南无忧矣。”

看出徐行不是那种不讲道理的人物后,沈一石也心安理得地把“徐馆主”这种稍显疏远的称呼,换成了更亲切的表字。

徐行闻言,却只是一声叹息,摇头不语。

就连一旁的马宁远也忍不住了,开口问道:

“徐馆主,这是何意啊?”

为官多年,马宁远察言观色的水平自然不低,便跟着沈一石方才的称呼,也叫了一声“徐馆主”。

他虽是不忿于徐行试图裹挟胡部堂,强逼这位浙直总督做决定的架势,却也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条妙计。

而且天下间,有能力、有手段将这计策付诸实践的,怕是有且仅有徐行一人。

徐行将手中铁棍舞了个棍花,从容答道:

“天下事,从来没什么万全可言,如今朝中那群人已然近乎疯魔。严党、清流,甚至是皇帝老儿本人,都在其中使力,他们是不会停手的。

这些势力中,只怕没有一方是真正希望东南好过的,严党是皇帝老儿白手套,搞个什么改稻为桑,也只是为收割钱财而已。

没有改稻为桑,他们也还会有其他手段。

清流多半也是希望借这个机会,干脆逼反东南,把局面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令爱惜羽毛的皇帝老儿,不得不为了名誉,舍弃严党。

更何况,朱天都又岂是易于之辈,他真会坐视东南局势动荡,而不出手干预?

内忧外患齐至,这便是大厦将倾的局面,又岂是一个所谓的万全之策,能够拦得住的?”

得益于领先时代的眼光,以及手中掌握的历史情报,徐行对局势的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

马宁远、沈一石两人只听得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如此透彻的言语,是出自一位江湖武人之口。

他们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徐行言语中,对皇帝的大不敬态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