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文若,一块造反啊(2/2)

曹操是在真心请询他的意见。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助手。

曹操想知道他对自己能支持到什么程度。

荀彧沉默了一会才道:

“这三年,你常跟我提的一句话是王朝兴衰,如天地轮回,日夜交替,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

“为百姓,为我神州大地不被外族所侵,当以适者居之。

你总说这句话,是不是就在等着现在,问我怎么选?”

曹操:“你支持我,我才能放手施展。说说,要不要和我一起造反?”

书房里这会没人,门口那俩个,一个对造反看的还没一头驴重要,正在闷头吃驴板肠。

另一个你只要表扬他两句,他能带头冲锋,造反第一名。

荀彧白眼道:“这事情的答案你早就有了。”

“你这三年做的事,哪个不是为己。你要是忠臣,为天下计,现在的长安形势,咱们早出兵去迎陛下了。”

“包括其他各路人马,陛下遇到危难,发诏书,让四方勤王,谁都不动。”

“早年董卓行乱,各方讨董,反而是你冲在最前边。

当时我就知道,这大汉……救不回来了。”

“陛下只剩下诏命的权力,皇权在一次次变故中,越来越衰弱,统筹力不断被降低。”

荀彧的眼眶莫名变得红润,声音低沉:

“如果有机会,我想倾力做些事情,匡扶大汉,不惜己身。”

“但在你今日找我之前,我家中妻子,我荀氏八房,亲友无数,每一支都有人来找我。

八叔刚从我家里走,仲豫又来了,现在还在我家里。

他们都是你煽动的对不对?

所有人,话里的意思都是劝我…该造反的时候别犹豫。”

“我有些奇怪,你为什么要发动这么多人,念咒一样去我家劝我。”

因为你有前科,历史上你在曹营三十年,也没完全掰过来,我早作准备,是在救你……曹操笑:“接着说,接着说。”

“我自诩曾是个读圣贤书的,想做个扶汉且名留青史的人。

但我不是圣人,忠君的念头我从小便有,可这两年,我看见天下的形势在变,看见你在兖州,分配土地,完善屯田制度,我觉得…也挺好。”

“大汉不可能一直统治下去。

既然到了这一步,我索性糊涂些,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所以你别再问了。

我就负责做好我的事。”

“你要做什么,可以信任我荀文若,我绝不叛你。”

“反正有你挡在前边,要是身后有人骂我们,也是先骂你。”

也就是可以跟着反,但嘴上坚决不承认。谁问我都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曹操让我干的,我不同意,但没犟过他。

荀彧已算是明确表态。

在皇权的事情上,他显然还有犹豫。

但正因为犹豫,他决定蒙起头来,先往前走一走,曹操干,他就跟着干。

但他绝不挑头。

“我有个事,也想问问你。”

荀彧说:“你有没有考虑过。咱们……不,是你不想迎皇帝。

但如果袁本初迎皇帝去了冀州。

以他的声望,再得到皇帝的正统名义,孔融这种在天下士人间声望高隆之辈,还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焉这些宗室,至少要明面上支持皇权。”

“他们很可能都会听从冀州号令,一起来打我兖州,到时我们怎么办?”

曹操从容道:“只要我们内部一致,迎皇帝和不迎皇帝,其实没那么重要。

上下进退皆可,我有的是手段来应对。”

曹操起初的决定是快速发展自身,积累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老路,要不要用,且行且看。

但眼下他想通了,接皇帝也没什么,左右不过是一枚棋子。

挟天子,好处是能迅速扫平阻碍。

前期益处大。

他和贾诩也商议过,稍作缓冲,可以通过制造外部压力,让皇帝自己从曹营‘出逃’,把包袱给出去,关键是怎么运作,以及时机。

至于世人的毁誉,身后的名声,史上的曹操一辈子没称帝,也没见多少好名声。

……

十一月中,兖州起兵,狂攻徐州。

黄忠统兵,在知道徐州布防的情况下,避实就虚,一日直破徐州两道防线,在徐州西线,撕开一道巨大的口子。

兖州兵马,长驱直入。

同一时间,兖州西线,张辽部提兵西进,气势汹汹,直进长安。

曹操连出两路雄兵,唯独对北向的冀州,没有兴兵。

原因是他通过情报,断定冀州财力困难。虽然勒紧了裤腰也能打仗,但袁绍恰恰是个缺决断力的人。

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曹操接连出兵,袁绍会先观察,然后反复思索,才能决定怎么做。

到时,曹操已经做完了想做的事。

他想到了一个打冀州,甚或一统北方,更省时省力,减少消耗的方法。

在徐州,得知曹军兴兵东来,一日破进数重防线,陶谦刚缓和的病情再次加重。

十一月末,曹军黄忠部,三路分兵,直指徐州腹心。

陶谦惊惧下,选择躲避曹军兵锋,后撤迁营。

与此同时,陶谦收到了曹操的一封信!

Ps: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