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在外而安 第192章 走马上任(二)(2/3)

上一任县学教谕在任时,提前将这八间瓦房做了分配,教谕两间,训导两间,三位嘱托各一间,还留下一间瓦房作为备用,一时间众人皆大欢喜。

没奈何,县学教职虽然清贵,但却挣不到什么钱,众人都生活得十分困苦。

以前在北平城中,自教谕以下,还得自掏腰包在外租房,搬到紫檀堡这边以后,好歹各自还能分到一两间房,以供一家老小居住,省去了租赁费用,这也是当初大兴县学搬迁,众人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的因由。

下学后,张应华刚回到家中,他的妻子沈氏便向他说道,“夫君,家中的米刚吃完了,银钱又不济手。你上次说要请傅检教谕吃酒,拿去了五钱银子,却又一直没有吃上。要不先把这五钱银子给我,让我去米铺里买一些米回来。等傅检教谕同意吃你这顿酒饭了,我再把头上这个银钗当掉,供你花销便是。”

“不行。”张应华一口回绝道,“你从娘家带过来的嫁妆,基本上都贴补家用了,就只剩下了这个银钗,还是当年你出嫁时,你母亲送给你的一个纪念。怎能因为我的事情,让你失去最后一个念想?”

沈氏却苦笑道,“母亲大恩,我记在心里面便是。然而眼下一家四口,都等着米下锅,不卖了它,咱们如何能有活路?”

张应华长叹了一声道,“哎,按道理,这个月的俸禄,也应当到位了。但因为这个新上任的傅检教谕,一直呆在家中,从不曾来县学视事,大概也不曾前往户房交涉过,以至于我和三位同僚,手头陡然紧张起来。你这个银钗先不要当掉,我明天无论如何,也得去县衙户房一趟,别的不说,这俸禄总应当发下来了呗。”

沈氏却担心道,“你这样做,未必有些咄咄逼人,万一触怒了同僚们,将要如何是好?”

张应华回答道,“那也没有办法,走一步看一步吧。总不能全家上下,都跟着我喝西北风。”

这天晚上,沈氏从米缸中掏摸出了几十颗碎米,煮了一大锅米汤。全家上下,每人喝了好几大碗,一直喝到肚子鼓胀,实在是喝不下了,这才停了下来。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欺骗了肚子,感觉不饿了呀。

张应华膝下现有两个孩子,分别是大儿子张含光,现年十四岁,县学童生。小女儿张含亮,现年十二岁,跟着母亲沈氏操持家务。

因儿女们都有些年纪大了,再住在一间房子里,实在是不妥当。所以,平常晚上安歇时,便是由沈氏带着小女儿张含亮睡在一个房间,张应华带着大儿子张含光睡在另一个房间。

夫妻俩想要在晚间温存一番,都已是不大可能。

正常情况下,像张含光这种年纪,已经可以托人说媒,介绍亲事了。

但因为家中清贫的缘故,不但媒婆从不上门,张应华和妻子沈氏也不敢去找那些媒婆说事。

否则,真要谈婚论嫁,彩礼从哪里来?办酒的钱从哪里来?

想起这个事情,张应华更是头大。他想,要不就让张含光停学算了,反正也难有希望考中秀才,还不如先去附近的作坊、酒店,找一些活计先干上?多少也能补贴一些家用不是?

教职俸禄,州学正月米二石五斗,县教谕、府州县训导月米二石。

相比之下,州县首领官之禄,诸如内外官司提控、案牍、州吏目、县典史皆月米三石。

也就是说,同样是在县衙任职,傅检、张应华每月都只能领取二石米,按价值一两银子发放,而同僚高基典史、彭念主簿则每月能领取三石米,折合一两五钱银子。

更为关键的是,高基、彭念等人,都可以插手缉捕、监狱等工作,有的是上下其手、雁过拔毛、吃了原告吃被告的机会,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

大兴县衙部分机构从北平城中搬迁到紫檀堡之后,高基、彭念二人便立即在万柳园入手了一套二进四合院,由此便可以看出,他们手头都较为宽裕,财力格外不俗。

而作为大兴县学训导,张应华平常打交道的都是县学里的那些穷酸童生,即便有个别童生家境良好,但也不过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送上一些粮米鱼肉之类吃食,仅能偶尔改善一些伙食而已,对于提振家庭经济状况,显然是无济于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