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夏言之祸(2/4)

夏言很赞同曾铣的主意,反复向嘉靖上书,希望嘉靖能支持这样收复失地的壮举。

嘉靖也不是不想,只是觉得时机不好,朝廷的钱粮和兵马都不太够,所以很犹豫,只是让大臣们先商议。

严嵩看到了一个机会,于是开始默默地布局。

他先是拖延兵部核实所需兵马钱粮,这个小动作,导致每次嘉靖过问此事时,都得不到明确的答复。

嘉靖心虚了,连兵部都难以核算战争所需,可见这一仗的胜率并不算高。

而一旦战败,后果严重,自己的修道事业会受到很大干扰,所以还是维持现状的好!

就在此时,一心出征的曾铣,在整顿队伍时,发现自己手下的总兵,咸宁侯仇鸾贪污腐败,于是直接拿下,押回北京去了。

严嵩立刻抓住了机会,到监狱里探望了仇鸾,让仇鸾反告曾铣战败不报、贪墨军饷,并行贿夏言来隐瞒罪行。

仇鸾贪污数额巨大,在当时是掉脑袋的罪,他置之死地而后生,和严嵩结盟,一纸诉状递到了嘉靖的面前。

仇鸾毕竟也是大礼议时出过力的,给自己鸣冤的权利还是有的。嘉靖看完诉状后,联想到曾铣和夏言一个劲地逼着自己打仗,顿时就信了一半。

此事牵涉陕西总督和内阁首辅两个顶级大员,绝不是普通法司能查清的。嘉靖选择了自己最信任的锦衣卫来彻查此事。

结果,陆炳让锦衣卫逮捕了曾铣,在诏狱里审问了半个月,然后告诉嘉靖,曾铣都承认了,仇鸾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是真的吗?没人知道,因为那是从诏狱里出来的口供。但也没人敢不信,因为那是从陆炳嘴里说出来的话!

可所有人都不知道,陆炳曾经被夏言抓住过违法之事,在夏言面前跪了半个时辰,才换来了夏言的宽恕。

夏言就这样被抓进了诏狱,等待着嘉靖的最终宣判。嘉靖怒火万丈,但迟迟没有决定要不要杀夏言。

也许,在他心里,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怀疑,也许等这怒火逐渐消退后,怀疑会变得更明显。

然后天降异相,客星犯月。陶仲文告诉嘉靖,这是君臣不合,相反相冲,有干天怒之相,需尽快决断。

既然是君臣相冲,那肯定是杀臣保君的,夏言的最后一丝生机也终于被掐断了。斩首、弃市。

也许夏言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曾经用鼻子都看不起的严嵩,会一步步布下这样一个死局。

让每一个夏言得罪过的人,都偷偷推他一把,一路把他推到了断头台上。

夏言是个好人吗?恐怕不好这么说。好人是很难创造他这样火箭蹿升的奇迹的。

在他大步走上内阁首辅的路上,脚下一定也踩着不少政治对手的身体。这些政治对手中,不乏好人和清官。

他生活奢华,极度自傲,不管是谁,他都不放在眼里,甚至后来连嘉靖都不给面子,飘得厉害。

他查到陆炳的违法之事,逼得陆炳下跪求饶;他查到严嵩父子的违法之事,逼得严嵩父子两次下跪求饶。

然后,他就放过了他们,似乎他的威严比法律更重要。

嘉靖为了表达对内阁重臣的亲近之意,据说亲手编了三个香叶冠,自己戴一个,分享给两个小伙伴,夏言和严嵩各一个。

严嵩郑重其事地戴上了,还用轻纱笼罩,以示珍爱。夏言一次都不戴,嘉靖就郁闷了,询问夏言为何不戴。

夏言淡淡地说:“我是读书人,那玩意是读书人戴的吗?”

言下之意,我是无神论者,你的修道行为很low,不配和我们读书人相提并论。

可以想象,当时嘉靖的脸一定被打得又红又肿,呆呆地看着夏言扬长而去,独自在风中凌乱。

嘉靖并非容不下无神论者,比如海瑞,他也指责过嘉靖修道很扯淡,嘉靖也没把他怎么样。

很多大臣都反对嘉靖修道,嘉靖的做法是你们反对你们的,我修我的,只要你们不过分,我也懒得搭理你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