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营销大戏!(2/3)

“近日,一台燕京牌电视机在沉入黄河一月之久,历经激流洗刷,泥沙冲打使燕京电视打捞上来后像个“泥蛋”,但维修人员对电视机进行了简单修复,仅换了一下电视机扬声器的纸盆和音圈,电视机依然图像清晰,色彩鲜艳,声音悦耳,收视效果与出厂产品所差无几...”

这则消息夹杂在一大堆国际大事中显得很不起眼,但是配图却很吸引眼球。

只见这组图片一共有三张,一张是一台满是泥沙包裹的电视机,依稀能看到燕京牌电视机的标识,除此之外根本看不清别的。

第二张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美女在对电视机进行维修,漂亮且认真的女工与脏兮兮的电视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张配图则是电视机维修好并正在播放节目,图片中的电视机图像清晰,再配上旁边笑面如花的漂亮姑娘,整个画面温馨而又恬静,很吸引人眼球。

没错,这就是李毅打响燕京牌电视机的方案!

当然了,这并不是他首创的,而是学习人家隔壁京城电视机厂的套路。

1984年8月25日,《京城日报》报道了“牡丹彩电沉入长江”的文章,该文章详细的报道了牡丹电视沉入长江一个月,经过一番简单修复依旧可以正常使用的事情。

该报道一经刊发,立即引来一波抢购热潮,直接让牡丹电视成为了国民心目中结实耐用的代名词。

再加上,当时国内物资匮乏,电视作为奢侈品更是供不应求,经这样一宣传,牡丹电视机瞬间一飞冲天,引起全国人民的抢购,排队拿货的盛况此起彼伏,车队直接将电视从生产线拉走,销售一片火爆。

到1993年,牡丹电视全年销售60万台,销售收入达12亿,一度占据我国5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独占鳌头。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90年代电视的普及和生产过剩,为了清理库存,价格战也随之爆发,未能及时跟进市场竞争的牡丹电视开始直线下滑,逐渐没落。

但不可否认的是,牡丹电视机的崛起,和那场精心布局的营销有直接的关系。

李毅在接手燕京电视机厂之后,就一直在思考破局之道,想到这个成功案例,他便决定利用燕京电视机厂的那些库存产品放手一搏。

虽说这个方案有赌博的成分在,但李毅经过分析之后认为,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原因就是在于眼下国内的电视产业的布局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且还是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这对燕京电视机厂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尽管眼下国外的彩色电视机已经开始大范围的普及了,国内部分电视机厂也已经开始向国外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比如说沪城电视机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