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袁耀的反击(2/3)

现在听陈矫话里话外的意思,他必然是和吴郡陆氏中一些人交往甚密!

也难怪他不肯接受袁术和孙策的征召任命了,原来是心存记恨呐!

“都督问这些何意?”

袁耀挠了挠头:“你是掌人才选拔的功曹,我的意思你应该明白。”

陈矫哪能不懂袁耀什么意思。

从袁耀问他认不认识吴郡四姓,他就猜到袁耀想干什么了。

“都督是想招揽吴中四姓?”

“对!”

袁耀毫不掩饰道:孙策他自己没本事起用世族之人,我又怎能像他一样坐看宝玉蒙尘?”

深吸一口气,陈矫眼神复杂道:“张敦张允兄弟我倒是能写信劝说一二,但至于他们愿不愿意来丹阳投大都督,这我就不能保证了。”

袁耀故作轻松道:“没事,我不强求,本都督这里他们来去自便!”

张敦张允两人,袁耀还真没什么看上的。

此张允也非彼张允,并不是刘表的外甥张允,和两个张昭一样都是同名同姓罢了。

如果说袁耀有在意的,那也只是这个张允的儿子——未来孙吴的太子太傅张温。

但现在张温也应该才三岁不到,招来能干啥?

陈矫又道:“顾雍是上虞县令,怕就算他想来,也来不了。”

袁耀也点了点头:“孙策现在居于会稽,大肆整治地方,顾雍他作为江东世族代表,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为避免给他造成麻烦,咱们就先不写信联系他了。”

陈矫眼中闪过一抹异样的光彩,不禁拱手道:“都督真是虑事周全!”

“马马虎虎吧!”

袁耀有些失望。

看来通过陈矫来直接招揽朱桓和小陆逊的希望没有了。

“这段时间你操点心,看看咱们这边有没有和朱氏、陆氏相识的人,我对朱氏朱桓,还有陆氏的陆绩陆逊很感兴趣……”

“是……”

陈矫只能点头称是。

同时心中却是另一番想法:袁耀和孙策,从用人这一点,便已是高下立判!

倒不能说孙策用人很差,只是他的出身,大大局限了他的用人思路。

因为出身寒门庶族的缘故,孙坚孙策父子都善于发掘和使用一些出身较低的豪强英杰,但同时又忌怕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威胁到自己的权威、侵蚀自己的权力,因此孙坚和孙策父子对于世家大族之人都是暴行累累。

其实这倒不能完全怪孙坚孙策父子,放在孙策的角度,这其实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就拿徐琨和周瑜两人来说。

徐琨出身的徐氏乃吴郡豪族,虽然比不上吴中四姓世族,但好歹也是一郡豪族,在吴郡的声望并非小小的富春孙氏能比拟的。

孙策渡江后大肆招兵买马,但许多吴郡投军者,都选择投入徐琨营中。

你是孙策,你看到这种现象你心里能舒服?

所以也就不怪孙策常用徐琨所部征伐,不停消耗打压,直到徐琨最后战死在江夏。

如果说对地方豪族出身的徐琨,孙策是怕他势大压主。

那对于出身世家大族的周瑜来说,孙策心里就更怕了!

怕周瑜取而代之!

仅靠家族的力量,周瑜就能随时拉起一支上千人的武装力量!

更不用说庐江周氏不论是在朝廷还是地方,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不像孙策当个殄寇将军、会稽太守还得给袁术出生入死。

人家周瑜如果想当官,不管是他那个在天子身边当朝臣的叔父,还是袁术,都会追着给举孝廉封官!

有这样一个才干、名望都不逊于自己的部下,也难怪孙策不敢让周瑜一直随军征伐执掌军权,而要派其出守地方。

因此终孙策一生,都未重用过世族之人。最多提拔张昭、张纮这些在江东没有根基的流寓士人为谋士,以制衡本土世族。

这么做的局限性,孙策自己也心知肚明。

因此他在死前,才会对孙权留下那一句: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也只有靠孙坚、孙策两代人留存的积威,孙权才能改变孙策的用人策略,从而使孙吴鼎立东南。

但相比于孙策,袁耀在用人上就没有任何顾虑了!

“四世而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汝南袁氏,可是能镇压一个时代所有世家大族的存在!

身为汝南袁氏的宗家嫡传,袁耀从不担心自己的出身不够高,也从不害怕自己压不住哪个人的门望!

一般来说,出身越高的人,往往越容易自视甚高。

像袁耀这样出身的人,其实最应该担心的是他们会“任人唯亲”、“重出身轻才干”。

但很显然,袁耀并没有像他父亲那般自命不凡,反而对士族和寒门一视同仁,只唯才是用!

所谓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