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送儿子上战场(2/4)

然而,江鸿飞也能理解岳飞之心情。

自大元帝国崛起以来,已相继吞并了大辽王朝、赵宋王朝、高丽王朝、日本王朝,以及田虎、王庆、方腊等割据势力。

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江鸿飞也任命过不少统帅,但严格来说,除了高丽王朝和日本王朝,其余各家都是由江鸿飞担任总指挥灭掉的。

而高丽王朝和日本王朝,江鸿飞虽然没有亲自统兵,但也参与了所有方针的制定。

关键,这两场灭国之战,大元帝国投入的大元军都不多,而是更多的则是发动两国被剥削的奴婢和平民起来反抗,率领他们打得解放战争。

但此次伐金则不同,江鸿飞身为当世第一大帝国的皇帝,自是无法亲临前线。

而且,此战大元帝国拟定至少投入五十万人马,上不封顶。

这样一来,这次担任前线总指挥之人,很可能会统帅大元帝国半数甚至更多的人马。

而对于岳飞而言,这更是他十年磨一剑,只待今朝的决战时刻。

岳飞深知,若能在此次伐金之战中脱颖而出,不仅能为帝国立下赫赫战功,更能实现他作为军人的最高追求——封狼居胥,名垂青史。

这份渴望与执着,让岳飞在面对江鸿飞的询问时,虽未直言不讳,却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他的雄心壮志与坚定信念。

岳飞沉声又道:“且陛下多年前便已明旨,命臣筹备伐金之事,臣心无旁骛,整整十年,未尝懈怠……”

言毕,他目光不经意地掠过江鸿飞,那份不言而喻的自信与期待,几乎要溢于言表。

岳飞心中暗自思量:“如此周全的准备,伐金统帅之位,除我之外,还有谁人能担?”

江鸿飞对岳飞的直率与执着,既感无奈又含几分敬佩。

帝王之言,本应一言九鼎。

但历史长河中,背信弃义之君屡见不鲜,赵构便是其一。

历史上,刘光世交出兵权,赵构慷慨允诺,将淮西军交予岳飞,意图借其手收复中原失地。

然而,权谋之下,赵构心生疑虑,担心岳飞一旦掌握淮西军,其势力将足以撼动朝廷根基,这与他根深蒂固的疑武之心背道而驰。

于是,赵构与宰相张浚等人密谋,决意阻挠岳飞。

张浚虽有壮志和忠心,却才疏学浅,刚愎自用,对岳飞等人的忠告置若罔闻,用人失当,终致淮西军内部生变。

结果导致,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人叛变,他们不仅杀害了监军官吕祉,更率四万大军及十余万无辜百姓投向金人傀儡伪齐刘豫,南宋错失了一次可能改写历史的良机。

岳飞对此痛心疾首,他无法理解赵构的反复无常,更无法忍受自己的报国之心被如此践踏。

这份失望与愤怒,成为他日后悲剧命运的伏笔。

然而,岳飞的悲剧,不仅仅是赵构与张浚等人的阴谋所致,更与他那刚直不阿、易于冲动的性格息息相关。若他如吴璘、杨沂中、刘锜那般懂得变通,或是如韩世忠般知进退,或许能避免那场无妄之灾。

赵构终究未能读懂岳飞。他眼中的岳飞,不过是一个可能威胁皇权的武将,而非那个心怀家国、矢志不渝的民族英雄。他无法理解岳飞那份纯粹的理想主义,那份为了国家与民族甘愿牺牲一切的决心。

相比之下,江鸿飞则显得更为通透。他深知岳飞的性格与志向,更明白岳飞绝非贪恋权势之人。

因此,当岳飞以微妙的方式暗示自己的期望时,江鸿飞毫不犹豫地给予了他最坚定的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