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面对选择的时候(1/3)

吃过饭之后,周彦去录音棚看了工藤静香的专辑录制。

她现在正在录制的是《恸哭》,这是她的大火单曲之一,去年发行之后卖出去了超过百万份。

不过这首歌是翻唱,原唱是中岛美雪,这次录制中文专辑,尾木制作也把它做成了中文歌,放在了里面。

录制过程中,工藤静香的表现没什么问题,毕竟她对这首歌已经很熟,唱了不知道多少遍。

唯一有问题的,就是中文发音了。

虽然工藤静香最近进步很大,但毕竟是突击的,很多歌词唱的还不是很顺畅。

但这个短时间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周彦也不能帮她什么。

当然了,就她现在这个发音,基本上已经够用了。

对于中国内地市场来说,能有一个霓虹女歌手专门发中文专辑,已经非常有噱头,更别说工藤静香现在在亚洲本来就火。

这张专辑出来,肯定会受到广泛关注,为她打开内地市场。

其实这首歌的人声部分问题倒不大,周彦觉得他们的编曲问题比较多。

中岛美雪那一版编曲主要用的是电吉他跟架子鼓,这也符合中岛美雪早期的风格,比较躁动,狂放,配合中岛美雪粗犷的声线,也算相得益彰。

而工藤静香这一版,则舍弃了电吉他,使用了提琴,这也是为了跟工藤静香的声线靠拢,但是前奏采样依旧高亢,如此就和后期人声的风格有明显断层。

编曲改了,但是没有改到底,有些顾头不顾尾的感觉,不如在前奏铺一段小调,将曲风彻底改得柔和一点。

这样,既能更加贴合工藤静香的声线,整体曲风也能跟中岛美雪彻底区分开。

还有就是编曲中对于筒鼓和军鼓的运用,这年代的流行歌曲,不管是筒鼓还是军鼓的音色,都喜欢把混响空间做得很大,对那一下的打击质感非常强调。

旋律本身又没什么转调,听歌的时候就会明显感受到“咚咚咚”的声音,这个特征不仅仅亚洲歌曲有,欧美也是一样。

为什么大众在听到八九十年代歌曲的时候,一下子就能认出来,不仅仅是因为旋律的风情,也跟这样的特征有关系。

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这样做,太过中规中矩,非常缺乏新意。

不过周彦不是工藤静香的制作人,没有必要给自己找事,所以就没提这些。

在玻璃外面看了一会儿,感觉没什么问题,周彦就回到了自己办公室,他自己事情一堆,也不可能一直跟工藤静香那耗着。

《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曲子虽然已经写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改完善,还有《大话西游》的配乐也要正式开始写了,前两天杨国辉还打电话问了这事,虽然没有明着催周彦,但是意思周彦也知道,就是希望他能快点。

这段时间,他一直忙着《放牛班的春天》,确实对《大话西游》的配乐没有太上心。

大概过了一個多小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他头也没抬,顺手把电话接了起来,“你好。”

“周大导演,在忙么?”

听到是张一谋的声音,周彦笑道,“张导,怎么突然给我来电话了?”

张一谋笑呵呵地说道,“你可别跟我装蒜啊,我打电话找你干什么,你还能不知道么?”

周彦有些懵,“我还真不知道,怎么了?”

“我来跟你兴师问罪的。”张一谋佯怒道。

周彦更懵了,“我这是犯了什么罪?”

“啧啧,看来你是真不知道。我这不是要拍《上沪往事》么,本来是想请李雪健来演六叔的,我今天给那边打电话才知道,被你给截胡了。”

《上沪往事》就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原著,这个周彦是知道的。

其实说《上沪往事》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原著,这话有些不太严谨,因为先有了电影之后,才有了,电影跟都来自于另一部《门规》。

而《门规》是李晓棠的,说李晓棠很多人不认识,但是说他父亲巴今,就没几个人不知道了。

说起来,张一谋跟陈恺歌真是纠缠不清了,虽然未必是他们主观上要纠缠在一起的,但事实上,他们这一路走来,总是会让他们迎头碰上。

陈恺歌那边拍的《风月》,原著《花影》,作者是金陵作家叶兆言,剧本的编剧是上沪作家王安意。

而张一谋这边拍《摇啊摇》,原著《门规》,作者是上沪作家李晓棠,编剧是苏省作家毕飞雨。

这模式,怎么看怎么像,而且两部电影的女主角又都是巩莉,这也不怪旁人总拿他们两个比较。

自己无意间从张一谋手中抢了人这事,周彦也很意外,“还有这事么?我还真不知道,也没听李老师说。”

“你要听说了,还抢么?”

周彦笑道,“就算知道,那也得抢啊,我这电影,没李老师不行。”

“哈哈,伱这说的也太直接了,好歹给我点面子嘛。我也不是来跟你兴师问罪的,演员嘛,谁抢到谁用。我就是听到你要拍新电影,所以来问问。”

对于张一谋来说,没请到李雪健并不是什么大事,六叔这个角色也不是非李雪健不可,不然的话,张一谋也不至于这么迟才去找李雪健。

别说周彦已经抢到了,就算两人还在抢,张一谋大概也会让。

“我新电影的计划刚开始启动,前期的宣传还没开始,也没多少人知道。”

“还跟汤臣合作?”

“是啊,我跟汤臣签的片约还没结束呢。”

周彦跟汤臣还有最后一部片约,不过片约这玩意其实也限制不了他们,周彦真想要跟其他公司合作,徐风也不会不同意。

张一谋感叹道,“不知不觉,你这也是第三部长片了啊,感觉拍《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在昨天一样。那时候,你还是个学生,巩莉天天还带着你走戏。”

“是张导你慧眼识珠,不然我也没有今天。”周彦顺嘴恭维了一句。

不过对于张一谋,他还是心存一些感激的,现在他拍电影的风格,多多少少也受到张一谋一些影响,至少在故事板的创作上是这样的。

如果有人把周彦的故事板跟张一谋的故事板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俩的故事板如出一辙,都是非常工整的那一种。

当然了,周彦的画功比较渣,跟张一谋没法比。

“这种场面话咱们就不要说了,你能走到今天,我也非常高兴,等有时间聚一聚。”

“没问题啊,等有机会,把莉姐叫着,还有一些其他老朋友,一起吃个饭,喝两杯,前些天余桦还跟我念叨过你们。”

“行,回头再说,我给你打电话也没别的事情,就问问这个。不过你要记住,这次是你抢了我的人,下次吃饭,得你请客。”

“没问题,请十顿都行。”

“行,这话我记着,挂了啊。”

“嗯,回聊。”

电话挂了之后,周彦也有些疑惑,因为他很少听到张一谋会像今天这样还追忆过去,总觉得老谋子心情不太好。

按说不至于,新电影就要开始拍了,他应该充满干劲才对。

不过张一谋遇到什么事情,他也不是特别关心,便又埋头专心做起自己的事情了。

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敲门声响起。

周彦喊了一句,“进来。”

李海宁推门进来,轻声问道,“周老板,现在忙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